当前位置:首页>社会万象

【安徽省 省级非遗】金不换酒传统酿造技艺&卢家笙制作技艺

社会万象2023-07-05 23:56
BOZHOUFEIYI

     ​金不换酒传统酿造技艺    

          卢家笙制作技艺

 金不换酒酿造技艺是一种传统技艺,被列入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5月,卢家笙制作技艺入选安徽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不换酒传统酿造技艺
01
一、简介

      金不换酒是浓香型白酒突出的代表,金不换酒的酿造历史久远,主要采用优质高粱为原料,清蒸稻壳为辅料,用小麦、大麦、豌豆制曲,以古泉水,续糟配料,混蒸混烧,经过传统的工艺配方酿造而成。金不换酒色泽透亮,酒体清澈,口感醇厚绵长,香气浓郁悠长,被誉为“浓香型白酒之花”。

     金不换酒酿造技艺是一种传统技艺,被列入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02
二、工艺介绍

     

     在酿造工艺上,金不换酒使用菊花心伏曲发酵,贮存期六个月以上,使用时将中温曲、高温曲、中高温曲分别按不同比例在不同轮次中进行使用。酿造采用每年生产四个轮次,业界三轮发酵周期各为两个月,第四轮发酵周期为六个月。
      在生产工艺上,金不换酒采用两高两低(入池淀粉高、入池酸度高、入池水份低、入池温度低),两清一控(清蒸辅料、清蒸池底醅、控浆除杂)和独特的回酒发酵,出窖时分层出醅、分渣堆放,用特殊的锅甑蒸馏,采取小火馏酒,量质摘酒,将摘出的窖香、醇香、醇甜三个类型的酒分别入陶坛原酿贮存。贮存到期后,由专家尝评分析、勾兑调味进行原度贮存,而后包装出厂,从原料投入到产品出厂不少于六年。

03
三、历史渊源

   

  

     关于金不换酒名的由来,相传东汉年间,曹操以九酝春酒法,取五谷,守时令,开春曲,酿琼浆……此酒开坛十里香,醇味千家醉,奇异珍品。名门大户争相沽酒,因深知美酒来之不易,操日:此酒美哉,金亦不换!金不换由此得名,后曹操以此酒进献汉献帝,代代相传,持守至今。
      对于曹氏酿酒古法技艺,据史料记载: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曹操在家乡譙郡(毫州)筑窖池,用五谷丰粮酿酒,出征作战犒赏三军,逐步摸索出九酝春酒法,此法:腊月二日清曲,正月冻解,用上好稻米施去曲滓便酿为春酒;九酝:分九次将酒饭投入曲液中,直至发酵停止酒熟;三日一酝,满九斛米止,就是每隔三天投一次米,分九次投完九斛米。
      后来,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曹操后裔曹家福怀揣祖传九酝春酿酒秘方,在家乡亳州涡河、洪河、毫宋河三水交汇、涡水北岸滩头阔地建窖池,开办永昌酒号。酒窖长九尺、宽六尺、深五尺,采古泉水,每窖用高粱五石,三个月轮烧,流酒瓷坛圈存,酒品极佳,曹

      对于曹氏酿酒古法技艺,据史料记载: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曹操在家乡譙郡(毫州)筑窖池,用五谷丰粮酿酒,出征作战犒赏三军,逐步摸索出九酝春酒法,此法:腊月二日清曲,正月冻解,用上好稻米施去曲滓便酿为春酒;九酝:分九次将酒饭投入曲液中,直至发酵停止酒熟;三日一酝,满九斛米止,就是每隔三天投一次米,分九次投完九斛米。
      后来,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曹操后裔曹家福怀揣祖传九酝春酿酒秘方,在家乡亳州涡河、洪河、毫宋河三水交汇、涡水北岸滩头阔地建窖池,开办永昌酒号。酒窖长九尺、宽六尺、深五尺,采古泉水,每窖用高粱五石,三个月轮烧,流酒瓷坛圈存,酒品极佳,曹
氏酿酒古法得以传承。

      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毫州知州宋应星察看永昌酒号,从采曲到酿酒的细节过程,结合《天工开物》中有关曲蘖(酒曲)生产技术工艺的叙述,进行深度探究,对曹氏酒窖充分认可,挥毫留下“三水交汇孕育古泉涌甘露,两岸抱滩沃壤老窖酿琼浆”的佳句。

04
四、传承及发展现状

         

     金不换酒酿造技艺的传承以安徽金不换白酒集团为主体,品牌溯源于明代宣德元年的永昌酒号、天吉长酒坊,1958年改建为地方国营亳县酒厂,1999年改制为民营企业,组建安徽金不换白酒集团。现集团拥有毫州市酒厂有限公司、金不换白酒销售公司、金不换大酒店、金不换文化旅游公司等,是一家集白酒的生产、销售、酒店业、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现代民营企业集团。

      作为中国名酒,金不换酒曾三次进入人民大会堂,成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10、111、112周年宴会指定用酒,历史辉煌,留下“三登国宴”美誉。金不换酒通过“中国绿色食品”认证,在2020年第三届黄淮流域白酒核心产区高质量发展峰会上,被评为地域标志产品。金不换明清酿酒古窖池遗址荣列“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金不换酒传统酿造技艺、菊花心曲制作工艺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国家级白酒评委、品酒师、酿酒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构成金不换酒核心技术团队。公司拥有明清、建国时期窖池1300多条,年产万吨优质曲酒。金不换酒采用独特九酝酒法、老五甑传统酿造技艺,以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为原料,汲古泉深水,采菊花心曲,明清老窖发酵,精心酿制而成。金不换酒蕴涵着商汤、汉魏文化,依托“三水交汇孕育古泉涌甘露,两岸抱滩沃壤老窖酿琼浆”的天然优势,铸就了“窖香浓郁、绵甜净爽、回味悠长”的独特风格,展现出传统工艺和鲜明的地方特色。金不换集团持续“创新创优”,推出文创产品“一杯毫酒”,被指定为毫州市城市推介暨“双招双引”集中签约会宴会用酒。
       安徽金不换白酒集团以“创业、忠诚、责任、共享”为企业价值观,以“金不换酒,只为天下爱酒人”为品牌理念,坚持只酿调味酒、只做原浆酒,倾力打造传统小窖、正宗浓香,酿造“金
不换酒——浓香型白酒典范”。
      金不换酒酿造技艺传承以公司为主体有利于强化非遗保护意识,企业认识到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强化非遗保护的意识,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为企业的非遗保护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也能扩大非遗保
护技术:企业建立非遗保护技术培训体系,邀请行业专家来传授非遗保护技术,利于金不换酿酒技艺的传承发展。


卢家笙制作技艺
01
一、简介

 笙是中国古老的吹奏乐器,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由簧乐器,对中华民族文化及其西洋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1978年河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千多年前的几支匏(páo)笙,这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笙,南北朝时期笙、竽并用,明、清时期笙在民间流传,我国目前的笙有19簧、17簧、13簧,大小各异。2014年5月,卢家笙制作技艺入选安徽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2

二、背景及特色

   

 安徽省蒙城县乐土镇卢庄、全庄十几户人家,家家做笙,人称“响庄”。相传清朝末年,从北方逃荒要饭的卢立,拿着一个破笙,在淮北一带吹笙要饭,并在蒙城县乐土镇卢庄安了家。后来,笙坏了,不能吹了,他就想法自己做笙,当时涡河北岸盛产竹子,做笙管,找来枣用做笙斗,找来破锣做簧片,从此,他的后代卢万昌、卢景友、卢俊军、卢沙沙等代代做笙,且笙越做越好,在淮北地区远近闻名。新中国成立后,卢家笙发展很快,卢庄家家做笙,笙已成为他们的生活来源。从六十年代起,中央歌舞团、中国杂技团、中国煤炭文工团、南京、上海及其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的专业、业余吹笙者都到“响庄”订做笙。

 卢氏的笙很有特色,与众不同,14簧,紫竹杆,上锅蒸煮后上火烤,晾干取直后做笙管,檀木做笙斗(用风钢刀挖斗),要求笙管对缝,管管节对节,用筒锣心分割做簧片。卢俊军制作的簧片,薄如纸,簧面看不到缝,迎风簧搧(shan)动,卢俊军最拿手的工艺是做拃(zha)笙和榻(ta)笙。

03

三、传承及发展现状

     

 卢俊军是卢家笙的第6代传承人,从8岁开始跟着父亲卢井友学习制笙,有时放学后就在一旁帮忙,渐渐习得一手制笙的好手艺。卢师傅最拿手的工艺是做拃笙和榻笙。

 拃笙,约15厘米长,笙片小而薄,声音清脆、悦耳;榻笙,是倍低音笙,笙管长约90厘米,簧片长约3厘米,很有使用价值,而这两种笙在我们国家基本上已经绝迹,只有卢俊军父子还能做,一把笙的制作差不多有100道工序,需要工期约3-4天。

 从选竹料开始,上锅蒸煮后再上火烤,晾干取直后才能做笙管。之后用檀木做笙斗,要求笙管对缝,管管节对节。最后用筒锣心分割做簧片。这么多道工序全部为手工作业,所以制笙已有30余年的卢师傅,手上已满是老茧。

 卢家笙在制作上,除了要求制笙人能掌握完整的制作工序外,还要求其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和会吹笙。卢师傅说:“笙的灵魂是簧片。”经他手制作的簧片,薄如纸,簧面看不到缝,迎风簧搧动,所以颇受吹笙者的青睐。有时乐团来订笙,都会对卢家笙赞不绝口。

 一个合格的制笙人还要会吹笙,懂音乐,懂声调。卢师傅鼓励自己的孩子学习制笙,他说,这门手艺从自己曾祖父时就一代一代传承至今,包含了卢家人世世代代的心血和家族精神,现在他的家族还有15人坚持在做卢家笙,自己也在积极的招收学生,希望能有规模地去传承笙的精髓,让更多的人来学习这门手艺。卢师傅现在每天的工作除了制笙和教学生以外,还会潜心研究如何将笙制作得更精良,达到一定的世界标准。

END

亳采非遗

DOCTOR'S DAY

扫码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

(部分图文源自网络,侵删


排版|李圆圆

图文|姚梦凡 徐静茹

 审核|闫路瑶(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