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财经前线

守护太湖安澜,无锡有“秘方”!

财经前线2023-07-19 02:44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近年来,围绕“太湖治理”核心,无锡大力推进湿地建设和保护修复,通过逐步形成健康动态的湿地生态系统,推动太湖水质一年更比一年好。去年上半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首次达到Ⅲ类,全年水质创15年来最好水平;今年上半年,太湖无锡水域、北部湖区水质更是实现“双达Ⅲ”,其中总氮1.29毫克/升、同比下降5.1%,总磷0.050毫克/升、同比持平。

“减污增容”收获潺潺碧水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空间”,是最具生命力的治太方式。一片又一片湿地,在太湖流域前端起到减污增容作用,让无锡收获潺潺碧水。

贡湖湾湿地公园紧靠太湖,蜿蜒10多公里的太湖大堤南面是贡湖水域,北面就是湿地公园。作为太湖伸向内陆的一个呈布袋状的湾口湖泊,贡湖湾水质也是太湖水的“晴雨表”。十多年前,这里还是165个大大小小的鱼塘和几个蓝藻堆放点,水质为劣V类,底泥黑臭。经过5年的湿地生态重建恢复期、5年的湿地生态平衡维护期,贡湖湾迎来“蝶变”:浅水区水清见底,深水区透明度可达2米以上,水生植物覆盖率超过35%,水质长期稳定在Ⅲ类,太湖新城片区的雨水、地表水都要进入这里深度净化后才排入太湖。市民争相前往的这块绿野仙地,已是太湖之畔一颗亮眼“明珠”。

越来越多动植物来“安家”

蠡湖国家湿地公园是无锡与太湖间的重要生态廊道,属于城市和太湖间的过渡水域。物种丰富度较高,共有湿地生物964种,包括维管植物553种、陆生脊椎动物150种、水生生物261种。其中发现的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达23种,包括一级保护物种苏铁、水杉和银杏,二级保护物种水蕨、野大豆、林雕、红隼、水雉等。水生生物种类较2012年增长近200%,底栖生物增加3倍多,鱼类种类数较历史调查数据增长近70%,湖泊生态稳定性大幅提高。

无锡鸟类达377种,近一半是依水而生的湿地鸟类,且近几年鸟类调查监测到的新物种,也往往出现在湿地公园或湿地保护小区内。随着水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太湖水域已成为灰鹭和白鹭等对水环境要求较高的水鸟的固定栖息地,鸟类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因而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千鹭聚太湖”奇观。

太湖沿岸共享“生态绿肺”

无锡累计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作坊)1.55万家,沿太湖500米范围内,全面开展退耕、退渔、退居,建设生态绿地,帮助太湖自我恢复。驱车行驶在太湖大堤上,亮丽的岸线风光令游人心旷神怡,满目的绿色让“无锡绿肺”名副其实。从最新的湿地地图上可以看到,无锡已初步形成环太湖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新格局。目前全市已建成蠡湖、长广溪、梁鸿3个国家湿地公园、6个省级湿地公园、30个湿地保护小区,湿地保护修复覆盖全市域,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 71%,位居全省第三。

在这些湿地中,一类集中在太湖湖滨两侧,比如太湖亮河湾、贡湖大溪港河口和十八湾湖滨湿地等;另一类是入湖河流两侧的湿地,如长广溪、宜兴大浦港湿地,起着拦截入湖污染物、净化入湖水质的作用;还有一类是市民最为熟悉的湿地公园,是锻炼身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来到太湖西岸会发现,以往少人问津的地方如今成了“香饽饽”,一波又一波游客前来露营、骑行。这样的变化来自太湖大堤内侧新建成的10个湿地,它们串珠成链,好似一条“绿腰带”,构筑成一道天然生态屏障,守护着太湖安澜。让更多人走进湿地,走近太湖。从拈花湾到蠡湖湾,从贡湖湾到大溪港,一条环太湖生态“绿色走廊”焕彩新生。

拟稿:周晓方、陈菁菁、王怡荻
审核:张   青
审签:葛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