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万象

《中国自然资源报》丨安徽省合肥市通过高质量规划转型、高品质建设实施、高效能运营管理,持续推进城市更新——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社会万象2023-07-28 23:12

△截图来自中国自然资源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作为一座快速成长的特大城市,安徽省合肥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通过高质量规划转型、高品质建设实施、高效能运营管理,持续推进城市更新,不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

转变理念 规划建设治理一体化

城市更新,首先需要理念提升,摒弃惯性思维探索创新做法。

在合肥的城市更新行动中,我们注重转变理念,坚持规划、建设、治理一体化,强化“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全过程把控,重点项目试行“总师负责制”,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融合多重元素,将科技创新、绿色低碳、文化传承保护等深度融入城市建设发展,推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打造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大都市;注重体系建设,建立“市级更新专项规划—县区级更新专项规划—更新单元规划—更新地块实施方案”的四级城市更新规划体系,形成“体检加规划、规划转行动、行动推项目”的城市更新实施框架,构建“1﹢N”的城市更新政策法规体系。

“1﹢N”的城市更新政策法规体系中,“1”指的是2022年发布的《合肥市城市更新工作暂行办法》;“N”指的是制定涉及土地、消防、不动产等一批城市更新配套政策,为城市更新提供实施路径和制度保障。例如,合肥依托原骆岗机场及周边区域,在城市核心区规划建设12.7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央公园——骆岗公园,投入2.05亿元,遴选14家国内外设计单位参与规划编制,由多位知名专家对公园总体规划、各类专项规划、重点项目设计方案进行50多轮论证完善,形成“1﹢4﹢2”的公园规划方案体系,即1部总体规划,水系、交通、景观、园博园等4部专项规划,以及滨湖国际科学交流中心、锦苑2个重点项目设计方案。

在相关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合肥成立市级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城市更新工作;以多级联动的方式构建长效运营模式,土地整理、建设开发、后期运营等环节联动,实现从“土地收入平衡”到“市场化经营平衡”的转变;推行平台运作方式,让城市更新公司发挥其资源整合、融资能力、资产运营等优势,实现可持续更新。

体检先行 综合施策加快更新

合肥实施“1﹢N”行动,综合施策以加快城市更新。其中,“1”指的是体检先行,将城市更新年度计划制定与“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工作相结合,探索以城市体检推动城市更新的长效机制;“N”即实施4项城市更新专项行动。

其中,“老城减法”行动,按照“建筑减量、品质增量”原则,坚持“留改拆”并举,全面摸清老城区闲置公房和工业厂房的情况,优先补充社区服务中心、公共服务场所、公共停车场、公共厕所等配套服务设施。打造品质化现代社区,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让城市更新“减法”变成群众获得感的“加法”。例如,瑶海区作为合肥乃至安徽最大的老工业区,有过辉煌的发展,可如今公共服务不足、城市面貌陈旧、产业形态落后,群众对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十分期待。对此,我们在“统筹—保护—治理—提质—赋能”的总体思路下实施城市更新,以工业遗存保护开发为核心,以污染修复治理、项目试点更新为手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项目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力争打造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更新的示范区、老城区更新改造的示范区。

其余3项专项行动中,老旧小区改造行动运用“大片区”改造模式,将308个分散小区以社区为单位整合为21个大片区项目进行改造。近10年,合肥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265个、3800余万平方米,惠及居民136.79万。便民停车行动通过扩容停车、共享停车、错峰停车、免费停车、智慧停车等措施,近3年为合肥新增停车泊位超32万个、共享停车泊位超9万个。特色街区建设行动以历史文化、绿色自然、潮流生活、美食旅游等为主题,在合肥打造了近20个精品特色街区。例如,淮河路步行街全年客流量超8100万人次,获评全国第二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街区、中国著名商业街。

数字赋能 建设绿色安全的智慧城市

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让城市变得更智慧,是建设新型特大城市的重要内涵和牵引力量。

合肥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确定的智慧城市国际标准试点城市之一。我们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先数字、后融合”“先软件、后硬件”的思路,以数字城市应用赋能城市更新,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合肥推动基础设施体系化,形成“云网融合”架构,夯实“城市大脑”硬件基础支撑,已实现5G网络城区全覆盖,建设了长三角地区综合算力居前的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巢湖明月”;建设“交通超脑”,完善交通管控体系,重点路口排队时间缩短20%,城市交通健康指数排名持续上升,拥堵排名逐年下降;探索城市治理智能化,建成3402个智慧平安小区,已建小区80.6%实现可防性案件零发案,智慧社区建设成果获批全国10个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之一。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合肥在城市更新中注重突出绿色低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推进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等工作。一方面,加强新建建筑在设计、审图、施工、验收等环节的节能标准执行监管,落实各方主体责任,公共建筑节能标准提高至72%。另一方面,制定绿色建筑发展条例,明确新建民用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实施专项审查、专项查验,保证工程质量;将绿色建筑作为商住用地竞品质出让的加分项,鼓励竞品质住宅项目按照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合肥先后获批国家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城市、安徽省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试点城市(低碳片区)。

特大城市各类要素高度聚集,各类风险隐患防范压力更大,必须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我们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探索出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清华方案·合肥模式”,建立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构建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热力、综合管廊、消防、水环境八大领域立体化监测网络,绘制“红、橙、黄、蓝”四色等级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精准感知、精准分析、精准推送、精准处置风险隐患。合肥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下降约60%,风险排查效率提高约70%,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实现“四大转变”,即从人防向技防、从“看不见”向“看得见”、从事后调查处理向事前事中预警、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城市安全“生命线”成为发展“安全带”。


(作者系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