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财经前线

江苏省首件地理标志,在太湖的滋养下“吓煞人香”

财经前线2023-04-06 14:58

春尝一口鲜,人回草木间

一千个人心中

有一千种苏州春天的鲜味

但眼下最受世人关注的

一定还是“洞庭山碧螺春

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洞庭山碧螺春在太湖水汽的滋养下

散发出醉人的“吓煞人香”



从宋代范成大钟情的“水月茶”,到清代诗人陈康祺笔下的“梅盛每称香雪海,茶尖争说碧螺春”,再到江苏省首件地理标志商标,她一步步走上“茶生巅峰”,成为春茶界史诗级地理标志。


江南之心,苏州吴中,吴中之心,浩渺太湖。


一碧万顷之上,有两座小岛,东边的名作洞庭东山,三面环水。西边的名唤洞庭西山,深居湖心。


△洞庭东山

岛上的土壤是以石英砂岩与云母砂岩的坡积层发育而成的酸性土壤,再加上温暖湿润的气候,独特的自然禀赋成为了洞庭山碧螺春在此生长千年的先决条件。


△洞庭西山

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是每一种茶与生俱来的使命。

洞庭山碧螺春仿佛提前拿到了“剧本”,在扎根之时,就与漫山桃、李、桔、梅、杨梅、枇杷等花果为邻,盘枝错根,茶吸果香,花窨茶味



既得天地垂青,聪明的洞庭山人便因势利导,将“茶果间作”的种植方式传承至今,“江苏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也成为了苏州首个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



对于洞庭山人来说,一春之计在于茶。洞庭山碧螺春的采摘期一般从春分前后开始,持续到谷雨,一共29天左右。


清晨5:00~9:00:采摘


9:00~15:00:拣剔


15:00~次日凌晨:炒制


六万芽头一斤茶,匠人们秉承着“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的技术要领,制出“条索纤细,卷曲成螺,茸毛遍体,银绿隐翠”的洞庭山碧螺春。



清代《太湖备考》中就记载了假茶横行的现象:“味殊,人矜贵之。然所产无多,市者多伪”。


自产自销

正宗洞庭山碧螺春

洞庭山碧螺春最早的产茶历史记载见于茶圣陆羽的《茶经》。

“…洞庭(东西山)出名茶,形曲、色玉、香兰、味甘…”

她的前身是产于西山水月寺的水月茶,从唐宋时期起,就被选作贡茶。起初,洞庭山人给她取了个特别接地气的名字——吓煞人香,直到清朝,康熙帝南巡时,赐名“碧螺春”。



名称演变的过程中,茶客们也不断地尝试用各种方式,激发出春日的这缕鲜香。

品饮时,选用洁净明亮玻璃茶盏,先注入80°C左右的热水,再将茶叶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间白云翻滚,雪花飞舞,清香袭人



茶在杯中,观其形,可欣赏到 “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三种奇观。



未喝头春茶,怎知春之味

一杯洞庭山碧螺春

藏着江南的春意、洞庭山的生机

茶农的生计、炒茶大师的技艺……

自产自销

正宗洞庭山碧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