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财经前线

博物·致知丨禹会诸侯于涂山——鸟鸣与酒香

财经前线2023-04-06 17:51







      史前时代的遗珍如繁星点缀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只要我们细细翻找,不难发现其中独属于东方大地的奇趣与奥妙。鸟鸣与酒香,当看似毫无关联的二者相结合,自然与人文在此刻叠织交汇,于是今天的主角—“鬶”便应运而生了。

     ,是一种炊、饮两用的陶制器具,一般由流、腹、三足和鋬组成,《说文》中记载:“鬶,三足釜也,有柄喙”。陶鬶是黄河下游地区极具特色的日常生活用具之一,流行于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时期,距今四千余年。因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实用性质,陶在黄河下游周边地区广泛传播,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出土的陶就是其中的典型。








禹会村遗址出土陶鬶  蚌埠市博物馆藏

     蚌埠市博物馆中陈列着一件禹会村遗址祭祀坑中出土的陶,为夹砂细红陶质,口沿处有一微微外侈的朝天流,腹部深直,腹底略大,平底,下方有三个锥状实心足,在陶一侧附有一绳索状鋬。值得一提的是,在陶鬶的流与口沿交接处,还各堆塑一枚十分不起眼的圆形凸起,这便是陶鬶的点“睛”之笔。


陶鬶圆形凸起处细节展示

     鬶中表达出了鸟的意象。通体来看,朝天流是鸟喙,高昂冲天;绳索状鋬则是尾和羽翅的写意;流与口沿处的圆形凸起是鸟的双眸,灵敏生动;至于三足,则更是神鸟的象征,西汉《淮南子·精神篇》中有:“日中有踆乌”,郭璞注解说“中有三足乌”。《论衡·说日》记载:“日中有三足乌。”古人认为太阳是三足鸟的化身,每日从东方扶桑神树上升起,化为神鸟在宇宙中由东向西飞翔,到了晚上便落在西方若木神树上。


唐河针织厂汉墓出土三足鸟画像石拓本

     陶鬶取自鸟形,与部落氏族中盛行的鸟崇拜密不可分。《王制》曰:“东方曰夷。”东夷是我囯古代中原对东部各部落的统称,主要分布在今山东、江苏一带。《左传》载:“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少昊作为东夷部落首领,以不同的鸟名作为氏族名和官名,由此可知,东夷部族是崇尚鸟,以鸟为尊的。在此基础上以鸟形象为引导,创造出鸟状的陶鬶作为日常生活用具,便不难想象了。

陶鬶作为炊饮用具,是用来加热与装盛什么的呢?考古学家给了我们答案——酒。酒在先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宴饮往往被赋予了公共礼仪方面的内涵,是祭祀等大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考古学家曾对山东两城镇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时期陶进行化学检测,在其中发现了一种包含有稻米、蜂蜜和水果并可能添加了大麦和植物树脂(或草药)等成分混合发酵而成的酒,先民以此作为祭祀宴饮之用。

禹会村遗址复原场景(部分)

     饮酒以祭祀,塑鸟以崇灵。时隔四千余年,陶鬶将声声鸟鸣与阵阵酒香蕴藏至今,在展现给世人的同时,也将如今的我们拉回到禹会诸侯时的恢弘场景,感受先民祭祀宴饮时的肃穆与隆重,也感受陶鬶中的鸟鸣与酒香。



图文丨王   威

设计丨谢梦波

往期精彩:

二十四节气——清明

我们的节日· 精神的家园丨清明民俗文化主题线上讲座

资讯·公告丨蚌埠市博物馆清明节开放通知